身为爸爸妈妈,大家尽心竭力可能也只能给孩子一个普通的家庭条件,但眼界和修养可能可以从小慢慢塑造。
◆ ◆ ◆
但有些孩子就特别熊,粗鲁无礼,害怕生人,唯唯诺诺放不开,任何事情都要征求爸爸妈妈的建议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有什么区别呢?
缘由就是“见识”的不同。
知乎上有个提问:“见去世面到底有多要紧?”
其中一个回答让无数网友产生共鸣:会讲究,能凑合,能享受最好的,也能承受最坏的。
见去世面的他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同的风韵,温和却有力量,谦卑却有内涵。
01
为何有些孩子特别“出色”?
和几个好友聊天时,有如此一个话题:你见过特别出色的孩子,他们的爸爸妈妈都长什么样?
然后大伙就纷纷列举了身边“出色孩子”的爸爸妈妈们。虽然大部分都是企业家、大学教授、高知人群,但也有一些家境非常“普通”的爸爸妈妈。
好友A说,她就认识一位母亲,来自二线城市。
家庭经济说不上富裕,更不是什么书香门第,但这位母亲的孩子还不到5岁,就已经跟着母亲游览了国内不少的名胜古迹。
平常周末常常跟着母亲到所在的城市或周围城市,发现各种好玩的,比如做彩陶、看人偶剧、徒步等等,不少大人都没体验过的东西,这娃儿都亲身体验过了。
所以虽然才小小年龄,他比身边的孩子就更为稳重,来到陌生的场所不会怯场,来到熟知的场所也不会人来疯,并且有时候,这娃儿一直好奇心满满,很有主见。
好友B说,有位前央视编导的母亲,目前在做家庭主妇。
他们没买房,还住在单位分的一个只能居住的老小房屋里,物质方面也极为简朴。
但她工作常常需要出差到处跑,她就携带孩子一块(从还未断奶的时候)。
如此的妈妈,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差,后来见到她的孩子后,也证实了这一点。
我深深感觉,家教对于孩子的重要程度。
也正应了那句话:好的教育,就是要拼妈啊。
出色的孩子一定是见去世面的孩子,但他们的背后肯定有“有眼界和高度”的爸爸妈妈。
02
见识多对孩子到底有哪些影响?
海明威曾说过:“假如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,那样将来不管你去什么地方去,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。”
这句话目前还有一种非常时尚的说法:你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。
中国有句古话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讲的就是见世面的重要程度。
假如说,读万卷书是提高思想认识的深度,那行万里路就是开阔你视线的广度。
对此,我深感认可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。所以,让孩子见世面有什么意义?
由于见去世面,孩子们就更容易对物质维持一种天然的宁静,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,他们无需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,而是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。
他们会了解,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,而是应该走南闯北。一个人很努力,就能有机会成功。
见世面给予孩子的所有,带他们走过的路,见过的人,都将在他们的岁月里熠熠生辉,永生留存。
03
让孩子见世面必须要非常有钱?
想让孩子有见识,那自己也要成为有见识的爸爸妈妈。
让孩子了解世界的广袤,将来的宽阔,让孩子了解努力的意义,如此他们就才会有平和的内心,和生机勃勃的勇气。
大家不可以让自己孩子的世界,只有方圆几里地,大家期望他看到的世界,是开阔的、丰富的、漂亮的、多样化的。
但让孩子见世面必须要花不少钱吗?
答案是相反的。有见识的爸爸妈妈,不等于有钱的爸爸妈妈。
我感觉有位成功的母亲说得非常不错,一个见去世面的孩子,不是带孩子去报个班旅个游去外面晃荡一圈就能培养出来的。
由于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,只能将这类历程过的路途化成脑海里的一幅画面,却不可以融入他的灵魂之中,成为自己终身散发的风韵。
作家龙应台也曾说过:“上一百堂美学的课,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;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,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;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方法,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我们的裤脚。”
有的父母物质生活并不好,但他们通过努力、勤奋,对万事万物的平和,对所遇见之人的真诚,言传身教地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。
由于:爸爸妈妈的见识和眼光,比爸爸妈妈的资金更要紧;
爸爸妈妈的放下和鼓励,比处处帮孩子铺路更要紧;
爸爸妈妈的高效伴随,比让孩子报夏令营出国更要紧;
给孩子筹备一屋子书,比给他买800万的学区房更要紧。
不少事,是无需花多少钱的。
见世面对孩子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,而爸爸妈妈的眼界、高度和思维,也决定了孩子能见多大世面。
孩子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最后都会成为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